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变天 > 第六部 第七章

第六部 第七章(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现在沈从云面前的抽屉里就放着一份报表,里头记载了自打欧洲军事竞赛开始以来,沈从云从其中到底赚了多少。多了不敢说,这些年从列强手里借来的贷款,已经全部捞回来还多了两倍。

有一个问题是沈从云一直在考虑的,那就是如果可能,是否考虑一下,在1917年英、法最困难的时候,给协约国来个雪上加霜。如果历史因此被改写,那么银行家们的口袋恐怕要破一个大窟窿了。不过,作出这个决定,实在是太难了,尽管美国人的军队现在就是渣,但是这个国家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实在不能不让沈从云慎重的看待这个问题。最后的决断,沈从云还是决定等一等,到时候看看在战争的初期能捞到多少筹码,在决定哪一方好了。

………………………………………………

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缓缓的从哥伦比亚大学的身边流过,一个年轻的中国学生,抱着一摞子书站在校园门口,四下张望着。

“你好!”一个穿着天蓝色军装的中国军人朝年轻人笑着走了过来,主动打招呼。

回想中俄战争后的这些年,沈从云一直在利用自己对历史的先知,利用联合基金这个载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谓捞足了好处。

1905至1907年,美国最后一个摆脱第十五次经济危机后,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联合基金在沈从云的授意下,在期货市场上赚足了油水。这一期间铁的最低价上涨了39.2%,铜价上涨了一倍,铅价上涨了92%。联合基金捞足了油水后,原材料如此高的被有限的需求限制的因素发挥作用了,联合基金反手做空,又狠狠的捞了一票。随着军备竞赛的开始,欧美经济才算是从第十六次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结果沈从云又一次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觉,这两年在期货市场狠狠的又赚了一笔。

联合基金的股份属于沈从云个人,沈从云把赚来的钱,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候,用收废铁的价钱收购了大量的工业设备运回国内。大量减少了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的同时,也为国内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设备。当然,沈从云的购买的设备,主要还是以钢铁、造船以及军事工业方面的设备为主,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其他行业的工业设备,国内的地主老财们,还是要掏腰包买回去的,只不过价钱比他们从国外进口,要便宜的太多了。

沈从云的这些得意之作,都是秘密进行的,狗腿子自然是斯蒂芬。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沈从云曾从穿越前的《货币战争》一书中,看到另一个观点。认为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书中引用了曾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句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一件以前其他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拖了那么久才爆发。”

《货币战争》一书认为,由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展并建立起来的欧洲银行体系向对立的各方提供信贷,全力促成了这种军事对峙。不断的扩军备战,保持着大规模的常备军,各国政府因此深陷债务泥潭。一项详细的欧洲公共债务收入报告显示,各种债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偿付每年高达53.43亿美元。如果这个数字放在二十一世纪,实在不算是什么大钱,可是在如今就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

各国政府不禁要问,尽管战争有各种可怕的可能,但比起如此昂贵的不稳定的和平而言,战争或许是一种更值得考虑的选择。如果欧洲的军事准备最终不是以战争来结束的话,那就必然是以各国政府的破产而告终。

这个观点的核心论据,是1913年12月23日,《美联储法案》通过,爆发世界级别的战争条件终于成熟了。基辛格博士说的拖了许久的战争机器终于可以启动了。

这个观点沈从云持不敢苟同的怀疑态度,银行家大发战争财不假,这一点是由于欧美列强的国家没有货币发行权造成的。(注:美联储是私人性质的机构,恐怕中国没有多少人知道吧。)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美国在一战中向协约国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和60亿美元的出口物资,如果战争的结局是德国获胜,银行家们手上的协约国债券便会和废纸一样,正是基于这一点,美联储的几个股东摩根、洛克菲勒、保罗-沃伯格和希夫,才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口袋,竭尽全力将美国推进战争。

沈从云感兴趣的是,战争必将带来恐怖的物质消耗,那么作为一个中立国,不在这上面做点文章,那实在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