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崔老道传奇:三探无底洞 > 崔老道传奇:三探无底洞 第2节

崔老道传奇:三探无底洞 第2节(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书接前言,上回正说到崔老道一时贪财错失玉鼠,气得窦占龙恶血冲心,死在当场。他自己拍拍屁股跑了,扔下本该发财的王宝儿接着受穷,不免心怀愧疚,指点他在水铺门口的大缸中放上一条金鱼,凑成了“龙入聚宝盆”的形势格局。王宝儿照方抓药,生意果然风生水起,没用三五年,已在天津城开了四十八家水铺。手头儿宽裕点儿了,寻思也该找个安身之所,这些日子经常往茶馆跑,倒不是为了喝茶,因为茶馆之中牙行聚集,他想托人买套房子。

过去的牙行说白了就是中介,牙侩们得知王宝儿找房子,全给留上心了,这两三年天津卫提起来谁不知道“王宝儿的水铺浮金鱼儿”?这是堂堂的大东家,大人办大事儿、大笔写大字儿,必然出手阔绰,怎么不得置办一套前后三进、左右带跨的大宅院?到时几百上千两的银子一过手,少不了捞上一票,绝对是块流油的肥肉,如同一群苍蝇似的全跟了上来。怎知这个东家手紧,拿出来的钱不多,买好的不够,买次的富余,不上不下正卡嗓子眼儿上。并非王宝儿不愿意多掏钱,头里咱也说过,水铺这个行当的买卖再好,无非是蝇头小利,一壶开水也卖不出三吊三、六吊六的价钱,赚的就是个辛苦钱,再刨去人吃马喂这些成本,纵然连号四十八家,看起来家大业大,雇的人手也着实不少,其实连本带利也只是有数儿的几个钱。再加上王宝儿受过穷,有道是“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过惯了苦日子,虽说比不上一毛不拔的瓷公鸡、铁仙鹤,但总不可能有多少钱掏多少钱,往后的生意还得做、日子还得过,所以出的价钱不多。他让牙侩们领着,跟画地图似的满城乱转,大小房子看了不少,却是高不成低不就,没有真正入了眼、称了心的。

这一天早上,王宝儿跟平时一样,交代完水铺的生意,出门奔北大关,进了袭胜茶馆,叫上一壶茶,又让伙计给端过两碟点心。天津卫的茶馆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分为书茶馆、戏茶馆、清茶馆三种。袭胜是家老字号,属于戏茶馆,底下喝茶、台上唱戏,讲究戏好、角儿好、水好、茶叶好,来此听戏喝茶两不误,不卖戏票,只收茶资。茶馆中多为散座,一张八仙桌、四把官帽椅凑成一桌,相熟的茶客进来就往一块儿凑合,也有几个包厢雅座,迎面是小戏台,“出将、入相”两个小门通往后场。戏台上整日上演京评梆曲,茶客大多是专门来听戏的,也不乏谈生意做买卖的行商坐贾。

王宝儿坐定了,捏起一块点心刚想吃,打门口进来一位,中等个头儿,淡眉细眼,留着三绺短须,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青色长袍,外罩黑色马褂,手里拿着一把白纸折扇,过来先给王宝儿请了个安:“王大东家,您老早啊!”

王宝儿空做了一场发财梦,又不见了相依为命的癞猫,心里怎么别扭放一边,想要吃饭还得出城捡秫秸秆儿,送到水铺挣几个钱糊口。可是过了不到半年,赶上局势动荡,街面儿上兵荒马乱、枪子儿乱飞。老百姓能跑的全跑了,商家铺户关门的关门、上板的上板,生意是没人做了,开水铺的两兄弟也去外乡避祸,一走就再没回来。这么一闹,王宝儿的生计又断了弦,只得重操旧业,收拾了一套竹竿砂锅,接着拉竿要饭,又过起了朝不保夕的苦日子。

顺隆水铺关了张,等到战乱过后,仍没人愿意接这个买卖,因为开水铺太辛苦,日复一日起五更爬半夜,赚钱不多受累不少。王宝儿不怕吃苦受累,有心把水铺的买卖接下来。毕竟在水铺打了这么久下手,怎么生火、怎么烧水,看也看会了,开水卖多少钱、凉水卖多少钱,是论壶算还是按舀来,心里全有数儿。除此之外,那些挑大河送水的、捡秫秸竿儿的他也认识。有道是生行莫入、熟行莫出,真要是把铺子接过来,有了这份买卖,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心里也高兴,总比拉竿要饭强上百倍。无奈有心无力,掏不出本钱。王宝儿日思夜想如何接下这份买卖。一日在家中睡觉,狂风呼啸,他冷得瑟瑟发抖之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有“头顶三片瓦,脚下一块地”的祖产。他一咬牙把家里的破屋子卖了,那间破屋子值不了仨瓜俩枣,好歹有份地契,多多少少凑些本钱,兑下了顺隆水铺。他抱上铺盖卷住进水铺,门口的木头牌子换了一块,改为“王宝水铺”。择良辰选吉日,重打锣鼓另开张,还特地买回一挂鞭炮几个二踢脚,噼里啪啦一通乱响,算是开张大吉。从此起早贪黑、忙前忙后,不敢有半点儿懈怠,一心经营这份朝思暮想的营生。

有道是“卷旗容易,扯平了难”。兵荒马乱的年月,这水铺又关张多时,老百姓早习惯上别处打水了,要把“顺隆水铺”重整旗鼓谈何容易。买卖大不如前,几乎入不敷出,做买卖将本图利,这样下去维持不了多久。这一天晌午,王宝儿坐在水铺中发愁,却见崔老道找上门来。崔老道见了王宝儿,口诵一声道号:“无量天尊,听说财主爷接了水铺的买卖,不用再去捡秫秸秆儿了,贫道特来相贺。”王宝儿起身相迎:“道长取笑了,这个买卖不好干,我都快把裤子赔进去了。”崔老道说:“不是买卖不好干,而是此处的形势破了。之前的水铺生意兴隆,因为对面门楼子上有只玉鼠,这就凑成了一个形势,唤作‘玉鼠上天门’,如今玉鼠没了,财运也一落千丈。”

王宝儿不想再信崔老道的胡言乱语,当初听了他的话,吃的亏还不够吗?他拍一拍屁股跑了,留下自己一人收拾残局。而崔老道所言又有几分道理,水铺不是到了他手上才不行的,打从玉鼠没了,生意就不行了,无奈事已至此,再说这个还有什么用?要怪只能怪你崔老道从中作梗!

崔老道看看左右无人,低声对王宝儿说:“没了玉鼠不打紧,我有言在先,非你之财不可强求,待到该你发财之时,我必定赶来相助!而今你发财的时机已到,且听我言,你水铺门口的水缸聚住了一道瑞气,只不过形势未成,财路未开。你买上一尾金鱼放在缸中,这就又成了一个形势,也有个名目,唤作‘龙入聚宝盆’,比先前的‘玉鼠上天门’还招财,只要这口水缸不动,准保你发财!”

王宝儿这些日子天天泡在茶馆儿,也认得此人。天津城的一个牙侩,人称冯六,专给人拉房签。过去这一行有这么个说法——十签九空、一签不轻,是个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行当。用不着搁本钱,全靠耳朵听、嘴里说,眼界宽、门子多,谁想卖宅子、谁想置产业,他们打听来消息,在中间来回说合,这边多出几个,那边少要几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价码说平整了,带着两边签字画押过地契,从中捞点儿好处。冯六四十来岁,这辈子没干过别的营生,在这一行里混迹多年,浑身上下三十六个心眼儿、七十二个转轴儿,脑瓜顶上冒油、两眼放精光,最会见人下菜碟,顺情说好话。他过来给王宝儿请过了安,一屁股坐在对面,招呼伙计给拿了个杯子,从王宝儿的壶中倒上一杯,端起来一饮而尽,又捏起一块点心放进嘴里,一点儿也不见外,边嚼边说:“给您老道喜!”

王宝儿奇道:“冯六哥何出此言?”

冯六说:“我给您找着个房子,再没有比它合适的了。”

王宝儿这大半年看了不少房子,没抱多大指望,顺嘴就说:“那敢情好,哪儿的房子?咱瞧瞧去。”

冯六挤眉弄眼,一脸为了主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神色,赔笑说道:“不忙您哪,容我先给您说说,也让您心里欢喜。实话跟您说吧,为了您这事儿,我可是跑断了腿、磨薄了嘴,换了别人我才懒得管呢。可谁让您是咱天津城的水德真君呢,没有您我们不得渴死?”

书中代言,崔老道这一次说的话千真万确,憋宝的勾当他不成,却善于相形度势。天机本不该道破,却总觉得对不住王宝儿,想要还他这份人情。上一次错失了玉鼠,王宝儿没怪崔老道,足见这孩子够仁义,且命里合该发财,只不过得有人给他捅破这层窗户纸。崔老道来之前想好了,无论王宝儿发多大的财,他是分文不取,那就不会遭报应。

王宝儿谢过崔老道,立刻去买金鱼。那会儿卖金鱼的小贩往往是推着车走街串巷,车上大盆小缸,里边是各色金鱼,什么虎头、泡眼、珍珠、绒球,全是常见的,一边走一边拉长声吆喝“卖大小金鱼嘞”,比唱曲儿还好听,为了让一街两巷的人听见,出来买上个三条五条的,回家哄孩子玩儿。如若等着卖金鱼的上门,那叫守株待兔,指不定得等到几时。王宝儿真是赔钱赔怕了,受穷等不了天亮,就把水铺关门上板,跑去鸟市买金鱼。说怎么不去鱼市呢?皆因鱼市和鸟市不同,鱼市大多在城外河边,只卖“拐子、胖头、鲫瓜子、鳎目、黄花”之类吃的河鱼、海鱼,金鱼是玩物,想买金鱼得去鸟市。离得也不远,出北大关锅店街有一处鸟市,应名叫“鸟市”,可不仅卖鸟,花鸟鱼虫应有尽有。王宝儿来到鸟市上东瞧西看,见路边有个卖金鱼的,面前摆着三个洗澡用的大木头盆,里边游来游去的全是金鱼,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不过金鱼这东西不好挑,为什么呢?它游来游去待不住,刚看上一条,正要下抄子,一眨眼就不知道游哪儿去了。王宝儿急得抓耳挠腮,卖金鱼的也着急,没见过这么挑的,捞一条差不多的不就得了?简短截说吧,一买一卖费了老鼻子劲儿才从成堆的金鱼里择出一条。也不知王宝儿是慧眼识珠,还是命中注定有这场富贵,挑的正是前边说的那条“望天龙”,全身上下红似烈火,背覆金鳞,说是金鳞,也不可能金光闪闪,日头底下细看,稍微挂几点儿金,这就不简单了。捞到一个粗瓷碗中,倒上半碗清水,王宝儿如获至宝,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回到水铺,连鱼带水倒进门口的大缸水中。什么叫海阔凭鱼跃,一缸水养一条鱼,摇头摆尾这么一游可就撒了欢儿,王宝儿自己看了也觉得挺好。从此开始,水铺的生意还真就一天比一天好,周围的住户又都上这里打水来了。过了个把月,欠的房钱还上了,手头也宽裕了。

俗话说“一行人吃一行饭”,王宝儿天生会做生意,水铺虽是小买卖,但是只要有心,也能比别人赚得多。他以前讨过饭,知道见了有钱的大爷大奶奶只装可怜不成,还得多说吉祥话。他编了几段词儿,又雇了一帮小要饭的,教他们学会了,早上提着铜壶挨家挨户送开水,铜壶擦得锃明瓦亮,上贴红字条,字条写福字,未曾进门先吆喝一声:“给您府上送福水!”进了大门再唱喜歌:“一进门来福气冲,天增岁月人减容,金花银树门前开,屋里还有位老寿星!”这个词儿谁不愿意听?赶上主家一高兴,不仅给足了水钱,额外还得赏几个。王宝儿给这帮小要饭的按天结账,谁讨的赏钱归谁,他一个大子儿不要。买水的主顾全挑大拇指,称赞王宝儿做买卖仁义,还懂得可怜穷人。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愿意给行善的捧场,水铺门口的钱笸箩天天满。家里头稍微有点儿钱、想摆个谱儿的,都愿意在王宝儿的水铺定开水,就为了一早听那几句吉祥话儿。您别看王宝儿没念过书,要饭时却没少听,他记性甚好,又爱琢磨,肚子里的词儿可不少,常换常新,一段比一段吉祥。而且街坊四邻之间还相互攀比,对门的叫人送开水,有人给唱喜歌儿,自己家出去打水多没面子?你要我也要,给他唱一段赏一个大子儿,给我唱一段赏两个子儿。就这么着,王宝儿一点点地攒钱,堆石成山、积沙成塔,接连盘下了周边的几家水铺,当成他的分号。又过了这么三五年,天津城中的大小水铺都姓了王。王宝儿从一个捡秫秸秆儿的穷孩子,当上了四十八家水铺的东家,百十来号伙计全归他一个人管。长年给水铺挑水、送秫秸秆儿的这些穷人,谁见了他也得毕恭毕敬、客客气气,这是衣食父母,灶王爷不供也得供着他。不过您可听明白了,此时的王宝儿还够不上发大财。水铺这一行干到头儿也就是个小买卖,本小利薄,即使连号众多,仍比不了粮行、米铺、布庄这些大生意。再加上王宝儿心善,凡是给他干活儿的,无论挑河的苦大力,还是送开水的小叫花子,总是多给钱,宁亏自己不亏旁人。三两年间把生意做到这个地步,不仅凭命中的富贵、做生意的脑筋,还有一条就是王宝儿能吃苦,忙起来顾不上吃顾不上喝,累了就在水铺中凑合一宿,没有半点儿东家的架子。

手底下的伙计多次劝他,好歹也是大东家了,怎么说不得置办个房子安个家,成天住在铺子里可不是长久之计,买不了深宅大院,来两三间瓦房总是应该。王宝儿一想也对,是不能在水铺住一辈子,该找个窝儿了,便四下打听有没有合适的房子。挑来选去、选去挑来,也不知哪路鬼摸了他的头,竟买了北门里的一座凶宅!

第二章 王宝儿发财(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