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崇祯大帝 > 第174章 战备讨论

第174章 战备讨论(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这么大规模的城卫军体系建设,同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招兵、要训练、要制造武器、要制作军装等等,也需要不少的时间。

除了武器弹药和城卫军体系的建设外,为了保障这一场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在后勤上大明朝廷也需要进行更充分的准备。衣服、鞋子、袜子、帽子、头盔、铠甲、战马、马车、板车等等,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而且,即使有步枪、大炮等火器,但刀枪剑戟、弓箭弩箭等冷兵器,也还是要准备一些的。万一真的遇到极端情况,弹药用完了,不可能真的让士兵们拿着已经变成烧火棍的步枪去跟敌人拼命。

想到这个问题,朱由检就想到了后世步枪上的刺刀,那东西可以解决一部分因为缺少弹药而产生的作战问题。因此,朱由检又让人记录下来,以后在步枪上安装刺刀,让士兵们能应付极端情况下的贴身近战。

这个建议,获得了朱由检的大力赞同。

现在的各地城防,是由各地野战军和被裁撤后充当城卫军的官兵共同完成的。

各省省会以及较大的城市,由附近的野战军部队派兵驻守,较小的州府治所和一些县城,是由城卫军驻守的。而大多数小型县城,却根本就没有军队驻守,只是由当地官府组织了几十到几百人不等的城卫兵,进行巡逻防卫而已。

这样的感觉很混乱,责任也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真正的城防军队体系,区别于野战军,长时间守卫县级以上城市。

这些城卫军,不仅用于平时守卫各地县城,还可以在战争开始后派往前方,接收敌军的地盘。如此,野战军就只要负责打仗就行了,不用每攻陷一个城市还要分兵驻守,然后再去攻打下一个城市。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那么多城市,如果每攻陷一个城市都要分一部分的兵力出来防守的话,到最后恐怕就剩不了多少兵力去攻打北京了。

因此,有一两年的缓冲时间,不如就将城防体系完善起来。不管是用于平日的城防,还是北伐战争时用于接收失地,都是一个好主意。

根据大臣们的建议,每个省的省会和重要城市,由各大军区配合当地城卫军守卫。州府治所及重要的县城,只用城卫军守卫就行了。

这个城卫军的编制,根据各省大中型城市的多寡、城市的大小、城市的地位重要程度,进行详细的规划。最终,江南各省的城卫军,将会达到30——40万人的规模。

只是,这些地方城卫军只有固定安装在城墙上的大炮,平时的武器也没有步枪手枪手榴弹等先进火器了,都是统一的冷兵器装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