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一百零四章 战略转折点

第一百零四章 战略转折点(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要知道,2059年算得上是太平洋战争最关键的一年。虽然在整个下半年间,共和国海军都在马里亚纳群岛南部打酱油,没有发起有规模的战略进攻,但是从整个战局看,正是因为共和国海军在马里亚纳群岛方向上的行动牵制了美国海军,才为进军西南太平洋,也就是发起第二轮战略进攻打下了基础。在这个大背景下,就算共和国海军知道北印度洋航线非常重要,也不大可能向印度洋增派反潜力量。更重要的是,整个2059年,共和国海军都得优先保证主力舰、特别是“汉”级主力舰的建造工作,确保在2060年获得绝对兵力优势,为进军夏威夷群岛提供物质基础,也就没有办法建造更多的护航战舰,甚至因此影响到了潜艇的建造工作。

不管怎么说,这一情况在2060年出现了转变。

准确的说,在2059年下半年的时候,转机就出现了。

正是因为在太平洋战场上,双方在马里亚纳群岛争夺战中僵持不下,持续数个月的海上消耗战严重削弱了美国海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受此影响,美国海军加强了第三潜艇战队(总部设在澳大利亚东部的布里斯班,主要负责西南太平洋方向上的破交与反潜作战行动)与第五潜艇战队(总部设在珍珠港,大部分潜艇以中途岛为基地,主要负责西太平洋方向上的破交与反潜作战行动),在西太平洋上投入了更多的潜艇,用来绞杀从那霸到塞班的海上航线,阻止共和国陆战队向前线增兵,同时迫使共和国海军将更多的小型战舰用在后方护航上,而不是用在前线与美军拼消耗。如此一来,第九潜艇战队遭到削弱(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到2059年底的时候,虽然第九潜艇战队的潜艇总量增加到了200艘以上,但是其中的大型攻击潜艇仅有9艘,比2059年初减少了六成。因为小型攻击潜艇只具有对付水面舰船的能力,所以单独执行破交任务的时候,很容易遭到对方潜艇的攻击),美国海军在印度洋战场上的破交力度自然降低了不少。

当然,主要因素还是在共和国海军身上。

第一百零四章 战略转折点

共和国在中东战场上的不作为,并不等于在其他战场上没有进展。

在2060年与2061年,除了太平洋战场与中东战场之外,印度洋战场与非洲战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次主要”战场,而且也是战争双方争夺最为激烈,战斗打得最为残酷的战场。更重要的是,印度洋战场与非洲战场相互关联,具有很大的互动性,使得局势格外复杂。万幸的是,在这两个战场上,占主导地位的都是以共和国为首的集约集团,以美国为首的西约集团基本上在疲于奔命。

从重要性讲,印度洋战场肯定派在非洲战场的前面。

根据共和国当局的统计,战争前两年(指的是美国参战后的前两年,即从2058年初到2060年初)在印度洋上被西约集团潜艇击沉的商船与运输船(大部分运输船实际上就是海军的快速运输舰)高达3184艘、总量超过1亿5000万载重吨,因此损失的物资高达1亿2000万吨,牺牲船员12000余名。这还没有算上损失的护航战舰,以及在印度洋上执行作战任务的战舰。如果按照吨位计算的话,在印度洋上被击沉的舰船占到了共和国在战争前两年内损失总量的75%。

经过2058年的“惨淡经营”之后,共和国海军在2059年初成立了“印度洋反潜护航作战司令部”。这个独立于战区司令部,由海军司令部直接指挥的机构的任务只有一个,即如何提高印度洋上的反潜作战效率,切实保护航线上的数千艘商船(当时在印度洋航线上的商船多达5000余艘,其中七成是共和国的船只,另外三成中大部分也是集约集团成员国的船只)。该司令部成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前面一年的反潜作战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所在,并且找出更有效的反潜战术。经过半年的努力,数百名潜艇战专家,即司令部的参谋总结出了几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并且由此诞生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反潜战术,比如采用分段护航的方式来提高护航战舰的作战效率,在潜艇伏击高发海域设置固定的反潜巡逻区来遏制敌潜艇的袭击行动,与天军配合打击敌潜艇基地来降低敌潜艇的作战效率,在敌潜艇的往返航线上部署专门执行反潜任务的潜艇舰队来偷袭敌潜艇等等。这些战术在2059年下半年陆续用在了实战上,并且受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2059年下半年的战况与美国海军的巨大投入有最大关系。

拿美军潜艇的作战交换比来看,就能发现关键所在。2058年,美军潜艇在破交作战中的交换比为36、即平均击沉36艘舰船损失1艘潜艇,而到了2059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仍然保持在32左右,到了2059年下半年则迅速降低到了21。如果看吨位交换比,即损失的潜艇与击沉的舰船的吨位之比,美军潜艇在2058年为128,在2059年上半年为142(因为共和国批量建造的大型运输船在2059年初批量服役,运输船的平均吨位提高了不少,所以这个数字反而有所提高),到2059年下半年就只有84了。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巨大的兵力投入,美国海军根本不可能在2059年取得击沉2000多艘商船的战绩,更不可能将共和国海军逼到不得不增强反潜兵力投入的地步。

由此可见,对共和国来说,确保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2059年,共和国海军就将印度洋当成了“潜艇战重灾区”,将当年建成服役的护航战舰的大部分都派往印度洋,组建10多支护航舰队,为北印度洋各条航线上的船队提供直接保护;并且在北印度洋上建立了多处反潜支援中心,用数百架反潜巡逻机与海上巡逻机来加强各条航线上的反潜力度;还在印度洋上部署了30多艘大型攻击潜艇,组成了专业的“猎潜潜艇舰队”。问题是,在兵力相对有限,需要保护的范围又过于广阔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的这些举措并未收到明显的实际效果。

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也在2059年加强了潜艇投入,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的卡那封成立了第九潜艇战队(为了使这里成为潜艇活动中心,美国还在参战后,投入巨资挖通了从沙克湾到麦克劳德湖的地下水道,让潜艇能够进入麦克劳德湖躲避共和国的远程巡逻机与战略轰炸机),将部署在印度洋的潜艇数量陆续增加到100艘以上(到2059年年底,在印度洋上活动的美军潜艇超过200艘),并且组建了数支“狼群舰队”(即由大型攻击潜艇率领数艘小型攻击潜艇的破交舰队),专门围剿北印度洋上的共和国船队。

总而言之,在共和国海军加强了投入的情况下,印度洋战场上的局面并未出现太大的改观,反而因为美国海军持续投入大批小型攻击潜艇,使得船只损失率直线飙升。根据共和国当局的统计,按照载重吨计算的话,2059年损失的船只是2058年的4倍,即便按照损失率(即损失的船只数量占在航船只数量的比例)计算,2059年也是2058年的2倍多。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的投入没有收到效果。

换个角度看,主要原因也不在海军身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