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九十一章 全线反击

第九十一章 全线反击(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拿第十战斗单位来说,在2个月的休整期间,不但更换了所有重型主战装备,还更换了所有单兵装备,基本上是从里到外全部换新。虽然在休假结束之后,需要花与休假一样的时间让官兵进行适应性训练,但是比起由此带来的好处,这点时间就算不了什么了。根据第十战斗单位接下来的表现,大致可以断定,换装后的战斗力至少提高了一倍,而且官兵的战斗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

可以说,对一场世界级的大战来说,这种长达数个月的休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相对而言,中东战场上的共和国陆军官兵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虽然在“限武谈判”期间,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两河流域的西约集团联军也趁此机会进行了全面休整,没再继续前进,但是优先得到休整的是美军与以军,而土军、以及由美国与以色列扶持的伪叙与伪伊军没有进行大范围休整。更重要的是,共和国与美国已经在是否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上达成默契,而且只要没有打到本土、以色列也不会在战争中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在西约集团联军又攻转守的时候,由共和国领导的集约集团联军却没有停下来,而是顺势又守转攻,展开了全线反击。

不可否认,两条地面战线间的相互影响要比陆地战场与海洋战场之间的影响大得多。

第九十一章 全线反击

受在瑞士进行的“限武谈判”影响,2059年的后3个季度,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上都无重大进展。相应的,以美国为首的西约集团联军在这两个战场上也没有太大建树。

相对而言,地面战场上的僵持局面对共和国是利大于弊。

陷入僵局之前,共和国陆军已经在大陆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即占领了莫斯科南面的图拉与东南的梁赞,包围了东面的弗拉基米尔与东北的雅罗斯拉夫尔,打开了进军莫斯科的大门。虽然在战局僵持期间,俄军拼命加强了莫斯科的外围防线,甚至武装了数以百万计的市民,但是在转圜空间有限,且没有战略回旋余地的情况下,俄军在莫斯科的防御部署多少都是在做临死前的挣扎。即便按照俄军的乐观估计,只要僵局被打破,共和国军队再次发起进攻,俄军最多在莫斯科坚守3个月。当然,按照袁晨皓与苏劲辉的估计,再次发起进攻之后,1个月之内就能拿下莫斯科。

不可否认,俄军的积极防御部署肯定会给共和国军队造成麻烦。

不管怎么说,大陆战场仍然是共和国陆军的主战场,受战略部署影响,中东战场在当时仍然是次要战场,或者说是一个以战略防守为主的战场。

受此影响,在中东战场最需要增援部队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却在忙着让大陆战场上的地面部队轮换休整,而没有把宝贵的兵力派往中东战场。当时李东石得到的命令也是在稳守防线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反击,而不是全面战略反击。

由此可见,中东战场上的反击行动从一开始就不太顺畅,甚至可以说不会很顺利。

万幸的是,李东石原本就是一个擅长打防御战与防御反击战的指挥官。虽然兵力非常有限,而且战线过于漫长,但是在这位空降兵出身的将军的指挥下,以共和国陆军6个战斗单位为核心的集约集团联军仍然在整条战线上发起了反击,而且打得有声有色,甚至迫使美军与以军不得不提前结束休整,在2059年第三季度末返回战场。

从长远影响来看,这轮反击的最大果实就是让美军与以军没有能够按计划进行休整。

问题是,在打到莫斯科近郊的时候,共和国陆军面对的最大麻烦不是在进攻路线上负隅顽抗的俄罗斯军队,而是持续战斗带来的疲惫与厌战情绪。

要知道,到2059年第一季度末,大陆战场上的共和国陆军主力部队大都在前线呆了足足12个月,有的甚至超过15个月,官兵普遍较为疲惫,厌战情绪非常明显。虽然还没有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更没有人当逃兵,但是高强度的战斗持续下去,而不能给官兵适当的休整机会的话,迟早都会出问题。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让部队喘口气,也是不错的选择。

受此影响,从2059年4月份开始,共和国陆军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整兵力部署,即让前线作战部队轮换到后方休整,如同第九战斗单位、第十战斗单位、第七战斗单位、第八战斗单位这些在战争爆发后就参战,而且一直在前线作战的主力部队还被调回国内,大部分官兵都获得了为期1个月到2个月的探亲假。

当然,部队轮休期间也对装备做了大调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