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八十六章 奔赴战场

第八十六章 奔赴战场(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从理论上讲,即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仍然不是绝对黑暗,人的肉眼看不见不等于电子设备看不见,问题是,对图像进行信号增强处理之后,肯定会失真,而这种细微偏差会随着上百千米的探测距离而被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使得图像模糊到让计算机无法从中甄别出目标,也就使得探测系统失去工作能力。

虽然通过缩短侦察距离,即减小图像的放大倍率,可以有效降低误差,但是前面提到过,在距离足够近的情况下,“秦”级的被动探测系统就能发现美军侦察机,并且呼叫附近的防空战斗机前去拦截。

由此可见,在11日夜间,美军侦察机仍然能够探测到第一主力舰队里的护航战舰,却无法继续跟踪8艘“秦”级主力舰。

虽然在战场附近,还有不少的美军攻击潜艇在搜寻与跟踪第一主力舰队,这些潜艇上的被动声纳能在数百千米外发现高速航行是水面舰船,并且在100千米左右精确定位,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被动声纳能够发现关闭了主推进系统、在随波控制系统帮助下、漂浮在海面上的大型战舰。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在公海上发生了数十次舰艇碰撞事故,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遭到跟踪的大型战舰与高速逼近、试图到潜望镜深度探查水面情况的潜艇发生的碰撞,这些碰撞的主因都是潜艇的被动声纳很难发现关闭了主推进器,而且由随波控制系统操控的大型战舰。也就是说,如果第一主力舰队的指挥官愿意,在入夜之后就能让8艘“秦”级主力舰脱离编队。虽然这么做非常冒险,因为到天亮的时候,美军侦察机就能再次派上用场,而没有护航战舰掩护的主力舰,不但容易遭到空中打击,还更加容易遭到来自海面下的袭击。但是在该海域附近有不少共和国海军的舰队与船队,比如在北面不到500千米处,就是从那霸到塞班的主航线,而在这条航线上,随时都有好几支船队与舰队往返穿梭。如此一来,第一主力舰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用错误的信息把美军引上错误的道路的大好机会。

如果在2天前,这还算不了什么。

第八十六章 奔赴战场

5月11日,夜幕刚刚降下,第51舰队就沿着关岛南面、由海军航空兵与攻击潜艇开辟出来的“安全走廊”进入了雅浦群岛以北的海战战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第51舰队收到了最后一份与第一主力舰队有关的战术情报。

按照这份由美军侦察机提供的情报,战场时间11日17点30分左右(即马里亚纳群岛所在的+10时区),第一主力舰队仍然在雅浦群岛北面大约600千米处,以典型的反潜与防潜航线做往返巡逻,没有南下雅浦群岛、也没有东进关岛的迹象。只是随着夜幕降临,侦察机无法继续跟踪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准确的说,是无法在夜间跟踪监视8艘“秦”级主力舰。

对这种客观事实,不管第51舰队的指挥官是否乐意,都得接受。

前面提到过,第一主力舰队并未离开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掩护区域,在其后方100到200千米左右的平流层内,至少有1个大队的j-22在巡逻待命。受此影响,前去搜寻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的美军侦察机都不敢使用主动探测设备。在此之前,美国海军损失的近百架侦察机中,八成以上都是因为使用主动探测设备暴露了行踪,被共和国海军战斗机击落。随着第一主力舰队到达雅浦群岛北面预先选定的决战海域,以战斗队列巡逻待命,美国海军甚至只能出动携带侦察设备的重型战斗机去执行侦察任务。虽然“战斗侦察机”在遭到拦截时的生存率要比那些用海上巡逻机、大型运输机改装的侦察机高得多,但是j-22的战斗性能早已得到证实,美国海军暂时没有一种能够与之抗衡的制空战斗机,加上j-22机群的巡逻区域延伸到第一主力舰队后方(对飞行速度在10马赫以上的战斗机来说,200千米的距离无非就是分把钟的事情),所以美国海军的“战斗侦察机”也只能使用被动探测设备,不敢贸然动用火控雷达等主动探测设备。

不管怎么说,美国情报机构已经证明,“秦”级上的新式电磁炮在制海作战时的有效射程在1200千米左右,最远不会超过1500千米、最近也在1000千米以上。因为“秦”级没有配备其他远程攻击武器,所以只要将距离保持在1500千米以上,第51舰队就不需要考虑来自8艘“秦”级主力舰的威胁。虽然在第一主力舰队中,还有与主力舰数量相等的防空巡洋舰、同样多的多用途驱逐舰、以及多达16艘的反潜舰艇(其中8艘反潜驱逐舰,8艘反潜护卫舰),而且这些战舰基本上都有能力携带射程超过3000千米的巡航导弹,但是从常理上推断,这些战舰的首要任务是掩护8艘主力舰,因此携带的主要弹药是区域防空导弹,而不是反舰导弹与巡航导弹。更重要的是,这些舰艇都在美军侦察机的监视之下,只要发射导弹就会被发现,也就没有可能对第51舰队发起突然袭击。

随着第51舰队进入马里亚纳群岛以西海域,距离决战战场越来越近,美军指挥官就不得不重点考虑来自8艘“秦”级主力舰的威胁。

当然,美军指挥官对“长滩”级的性能还是有信心的。

不可否认,外形“科幻”的“秦”级主力舰的隐身能力非常突出。作为第一种采用反常设计思路,即不再以主动隐身能力为主要指标,再次将被动隐身能力提到首要位置上的大型战舰,极具流线感的外形就是“秦”级被动隐身能力的直接体现。这种设计思路也是应对各种被动探测系统,特别是完全以被动方式工作的远程警戒雷达而出现的,毕竟所有主动隐身措施都是具有特定性的电子干扰,肯定会释放出无线电波,也就很容易被被动探测系统发现。

除了通过改善外形设计来提高雷达隐身能力之外,“秦”级还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光谱隐身能力、特别是红外与紫外隐身能力。比如为了提高红外隐身能力,“秦”级采用了最新式的能源系统,功率转换率(即电源输出功率与可控聚变反应堆输出功率的比值)由以往不到50%提高到85%,相当于提高了70%。虽然这么做的代价极为巨大,即能源系统的单位功率降低了50%以上,即在同样输出功率的情况下,能源系统的质量提高1倍以上,但是由此带来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即战舰的整体热辐射强度降低八成以上,再加上覆盖整艘战舰的喷淋降温系统,“秦”级的热辐射水平能够控制在背景辐射的105%到110%之前(即辐射强度仅比背景辐射高出5%到10%),而“秦”级之前的其他大型战舰的热辐射水平都在背景的125%到130%之间,如同航母这种无法配备整体喷淋系统的大型战舰,热辐射水平甚至在背景的130%以上。从理论上讲,热辐射水平每降低5个百分点,被红外探测设备发现的距离就将缩短66%,即三分之二。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美军侦察机上的红外探测设备对“秦”级的最大发现距离不会超过50千米,而在此之前,“秦”级上的被动探测系统肯定能够发现美军侦察机,并且呼叫防空掩护。

从某种意义上讲,“秦”级以65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只配备了6门电磁炮,没有第二种攻击武器,除了共和国海军对新型电磁炮的高度信任之外,还与其过于强调被动隐身的设计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保守估计,在大约30000吨的舰体质量中(65000吨的标准排水量除了舰体之外,还包括战术标准状态下满足全部官兵的生活物资、官兵个人物品、按照三分之二战斗基数配备的弹药等等,而舰体质量一般占标准排水量的一半左右),大约有6000吨与被动隐身设计有关,大约占了20%。如果按照传统设计理念,即强调主动隐身能力,只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强被动隐身能力,可以将这个比例控制在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将多余的质量用在武器系统上,“秦”级的武器系统配制率就能超过15%,达到与巡洋舰相当的水准。

白天的时候,美军侦察机还能用工作在可见光频段的被动探测系统跟踪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虽然可见光隐身技术早就有人提出来,但是纯粹的可见光隐身技术还远为到成熟利用的地步,所谓的可见光隐身技术,实际上都是视觉欺骗技术,像变色龙一样,通过融入背景来欺骗敌人,而不是以完全透明的方式来避免反射与折射可见光。这种融入背景的欺骗技术用来对付人的肉眼还不错,要想骗过高性能计算机就不大可能了。不管怎么说,在数十千米高度上飞行的侦察机发现特定海域内的舰队肯定要比舰队发现上百千米外的侦察机容易得多,因此得到计算机辅助系统支持的可见光探测设备是最可靠、最受重视、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被动探测设备。

问题是,到了夜间,可见光探测设备的工作效率将大大降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