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七十一章 万事俱备

第七十一章 万事俱备(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显然,这就是《斯德哥尔摩协议》对海军“造舰比赛”的最大贡献。

问题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仍然拿海军的“造舰比赛”来说,受《斯德哥尔摩协议》影响,共和国与美国海军都不得不在严格的吨位限制下提升舰队作战能力,因此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舰船设计、以及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上。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共和国与美国海军肯定愿意建造吨位更大的航母、以增加舰载航空兵数量的方式来提升舰队攻击能力,而不是在螺旋电磁炮上投入数以千亿计的科研经费,因此螺旋电磁炮不大可能在50年代问世,也就很难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考虑到对地面战场的影响,螺旋电磁炮绝对算得上是改变战争面貌的革命性武器。类似的,还有基于螺旋磁感应推进系统的新式航空设备、基于流体磁力学的新式潜艇等等。

即便不考虑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受海军发展方式与舰船建造方式变革影响,《斯德哥尔摩协议》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之后,模块化技术首先在海军战舰上得到全面应用。到30年代末,几乎所有战舰都采用了模块设计思路与建造方式。受此影响,从40年代初开始,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率先在发展方式上寻求变革,即想办法解决海军的一些固有缺点,提高海军的作战与使用效率。显然,出路就在模块化上,而最先得到应用的,就是由共和国海军首先搞出来的海上基地。

暂且不说海上基地到底有多少意义,仅其发展思路就有无穷的价值。

第七十一章 万事俱备

帮助德国实现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和平不是在谈判桌上获得的,而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几个月里,共和国与美国的战争动员工作、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全面爆发,充分证明了俾斯麦的观点。

虽然在爱好和平的人看来,《伦敦条约》使人类远离自我毁灭,《斯德哥尔摩协议》则让人类避免自相残杀,但是这不免过于理想,作为两份建立在强权基础上的国际条约,对和平的贡献肯定经不起考验。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俄罗斯就将全部战略核弹头投向共和国、共和国也立即对俄罗斯的战略核设施进行反击,美国参战之后,也与共和国一同发起了战略核打击,这些都足以证明,《伦敦条约》的目的不是销毁核武器,而是要让核武器变得没有价值。当然,核武器并不是没有价值,比如在中美相互投掷了战略核弹头,并且进行拦截之后,外层空间的人造设施几乎彻底损毁,加上两个超级大国都非常重视“制天权”,并且全力阻止对方掌握制天权,所以人类的宇航活动几乎全面终止(虽然欧盟的航天发射并没受到威胁,但是为了避免误伤,欧盟已经在1月底宣布暂时终止航天发射)。不得不承认,《伦敦条约》也不是毫无价值,不管怎么说,在外层空间爆炸的核弹头要比在大气层内爆炸的核弹头好得多,比起笼罩全球的核冬天来说,失去宇航能力还不会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相对而言,《斯德哥尔摩协议》的意义就非常有限了。

说得简单一点,在完全采用模块化设计原理之后,再也没有必要以“级”、“型”、“艘”等传统方式来为战舰定性,也就没有必要以单独的方式设计一种战舰,而是针对作战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在需要的时候将这些模块组装成战舰,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战舰的建造周期。

如果在和平时期,肯定没有哪支海军会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即便为同一作战需求,比如舰队防空作战,因为所面对的威胁、以及战术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拦截敌机与拦截导弹的战术要求就不一样,所以模块的具体性能肯定千差万别,而要针对各种作战环境设计一种模块,光是设计投入就非常惊人。比如共和国海军就在2049年做了一次评估,将作战任务分成防空与反导、制海、支援、反潜与护航等4大类,然后按照5种不同的威胁级别,要想应付所有作战情况,并且使战舰的作战效率最大化,至少需要设计200多种战术模块,再加上动力、推进、通信等,总共需要设计的模块超过了300种。显然,在人力成本已经成为主要开支的情况下,如此巨大的设计量肯定能让任何一种战舰贵得让海军无法承受。

问题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么做并不离谱。

比如受到世界大战的威胁,而且不能建造太多的战舰,又需要在战争期间以最快的速度扩大舰队规模。

虽然从遏制常规军事力量扩散的角度出发,《斯德哥尔摩协议》有一些积极贡献,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协议不但没有为遏制世界大战发挥积极作用,反而为世界大战推波助澜,让两个超级大国的矛盾变得不可收拾,也让两个超级大国可以更加从容的完成战争准备。说得明确一点,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即常规军备竞赛不受控制,在2055年前,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就将不堪重负,在经济全面崩溃的威胁下,两国当局肯定不会犹豫,世界大战将提前2年爆发。众所周知,当时的共和国元首是颜靖宇,美国总统也不是杜奇威,因此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决心肯定比不上2年之后。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与分析,无法得到证实。

从现实情况出发,《斯德哥尔摩协议》对常规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至少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备战工作没有产生任何阻挠作用。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说法有问题,毕竟《斯德哥尔摩协议》对限制常规军备竞赛起到的积极作用摆在那里。拿海军的“造舰比赛”来说,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即没有对各国海军舰艇吨位总量做出明确限制,从2050年到2057年,共和国与美国建造的战舰总量至少翻番,而且各种战舰的排水量都会提高不少,使海军变得更加庞大与臃肿,让第三次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残酷。

客观的讲,这一观点没有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