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一百三十八章 极速狂飚

第一百三十八章 极速狂飚(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控制驱逐舰的不是舰长、也不是战舰上的其他军官,而是一台具有初级人工智能的火控计算机。这台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计算机除了能够对程序进行分析之外,还能对获取的战场信息进行分析,并且对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当时战舰上的雷达发现了大约200个具有威胁的空中目标,火控计算机据此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舰队剩余的防空反导能力不足以击落全部反舰导弹,3艘航母均将遭到重创。根据这个结论,火控计算机就能按照提前设置好的程序启动战舰上的强制电磁干扰系统。

当然,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也不是万能的。

印度战争期间,共和国空军与海军就用行动证明,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存在缺陷,采用适当的办法就能削弱其影响力。在众多的办法中,提高反舰导弹的飞行速度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

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出现之后,世界各国的新一代反舰导弹都采用了对抗措施。除了某些采用闭路制导系统的反舰导弹之外,最常用的应对措施就是一种被称为“锁止系统”的非常简单的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在遇到强制电磁干扰的时候启动某种类似于机械锁的装置,锁定导弹的控制翼面,让导弹以受到干扰前的状态完成最后阶段的飞行。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导弹变成了一枚普通炮弹。为了提高命中率,采用“锁止系统”的导弹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快的末段飞行速度,二是直来直去的末段攻击弹道。

随着反舰导弹的最快飞行速度由21世纪初的3马赫提高到10年代初的4马赫、20年代初的6马赫、20年代末的8马赫、30年代初的10马赫、直到现在的20马赫,速度不再是反舰导弹的性能瓶颈,反而成为了反舰导弹的一大特色。

第一百三十八章 极速狂飚

顶住第一轮导弹攻击之后,位于舰队最西面的那艘多用途驱逐舰率先启动雷达。因为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作用半径在30千米左右,距离越远,受到的影响就越小,而第一批导弹是从东面飞来的,所以由位于舰队最东面的战舰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而位于舰队最西面的战舰受到的影响最小。

“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没有任何喘息机会,第二批导弹接踵而至。

更重要的是,这批导弹是从南面飞来的。

驱逐舰上的雷达仅用2秒钟就对来袭的导弹扫描了20次,计算出了导弹群的方位、距离、速度、高度、数量等等重要参数,随后又用了2秒钟,把这些重要的数据发送给了舰队里的其他战舰。

谁都知道,反舰导弹的速度越快,对战舰的威胁越大。

如果反舰导弹的速度达到了20马赫,即海平面速度相当于每秒6800米,即便遇到了敌人的强制电磁干扰,在“锁止系统”的帮助下,对战舰的命中率也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非制导弹药。这不是简单的推测,而是依靠实际数据的计算结果。对飞行速度高达每秒6800米的导弹来说只需要4.4秒就能飞出30千米,而对航速为45节的大型水面战舰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概能够航行100米。10万吨的超级航母的舰长超过300米,万吨以上的大型战舰的舰长也在200米左右。即便考虑到导弹的入射角(导弹飞行弹道与战舰航行方向的夹角)不可能为90度,一般在30度到60度之间,攻击航母最多只需要3枚导弹,攻击巡洋舰等大型战舰则最多只需要4枚导弹。以非制导弹药的标准计算,25%到33%的命中率已经非常惊人了。

事实上,已经没有必要分享战场信息了。

就算在之前的战斗中没有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舰队的电子设备、特别是引导防空导弹的火控雷达没有瘫痪,因为刚刚以最大能力拦截了第一批导弹,所以舰队里各艘战舰上剩余的防空导弹根本无法拦截第二批导弹。更重要的是,第二批导弹被发现的时候,距离舰队不到60千米,留给舰队的反映时间只有10多秒,根本来不及组织防空作战。面对这样的攻击,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次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因为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作用范围在30千米左右,超过了舰队防空作战时的活动范围,所以按照美国海军的作战守则,在这种情况下是“谁发现、谁负责”。也就是说,由发现导弹的战舰引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将战场信息发送给其他战舰,仅仅是为了让其战舰做好准备。

问题是,在10来秒的时间内,其他战舰能够做好准备吗?

要知道,在此之前,舰队刚刚顶住了一轮攻击,位于最东面的驱逐舰启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在第二批导弹到达的时候,舰队东面的战舰还在检查电子系统,有些战舰的火控系统甚至没有联结到战术信息共享平台上,也就无法获得其他战舰提供的战场信息,也就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强制电磁干扰。

当然,负责舰队防空的那艘驱逐舰不会因此不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