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五十五章 点悟

第五十五章 点悟(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林啸雷的态度对前几天的会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是如此,直到16日晚上,顾卫民才向颜靖宇做出让步,默认了共和国在中东地区采取的军事行动。问题是,顾卫民并没全面让步。按照最终的部署,作为联合指挥官的裴承毅将直接向元首负责,而不向总参谋部负责,与军队调动有关的事情一律通过军情局与总参谋部沟通,而计划内的战争开支不得超过2041财年度国防开支的2倍,并且不得以战争为由进行军事动员,哪怕是最基本的军事动员。讨论问题的时候,顾卫民特别强调了战争开支与军事动员,在颜靖宇做出让步之后,才批准了裴承毅提交的战争计划,并且授予裴承毅军事指挥权。

不管怎么说,这几天下来,裴承毅对中央情况有了更加直接的了解。

归根结底,顾卫民是不想放权。准确的说,是不想让颜靖宇插手军队的事情。从第一次高层会议开始,颜靖宇就在强调中东战争的重要性,并且一再暗示,应该由国家领导人负责这件事情。作为共和国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顾卫民理应担负起这个职责。再说了,顾卫民在国防部工作了几十年,而颜靖宇没有军事工作的经验,所以应该由顾卫民来负责战争指挥工作,至少应该负责协调工作。问题是,顾卫民并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也不愿意让颜靖宇来承担这个责任。原因很简单,在明知道不可能取胜的情况下,顾卫民没有理由担负起这个重任。更加重要的是,颜靖宇是国家二号领导人,如果让他插手军队事务,恐怕不等顾卫民的第二届任期结束,颜靖宇就将成为共和国的第二个王元庆。要知道,就算在王元庆担任国家副元首期间,赵润东也只让他负责外交工作,没有让他接触到军队。顾卫民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也就不可能让颜靖宇插手军队事务。

既不愿意放权、又不愿意担责,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裴承毅得了好处。

第五十五章 点悟

因为李存勋没有打电话来,所以裴承毅也乐得回家吃晚饭。

过了一个还算平静的晚上后,6月12日一大早,裴承毅就跟着李存勋派来的军情局人员去了总参谋部。接下来几天,裴承毅一直在参加各种各样的军事会议,并且在16日的晚上去元首府做了报告。

情况与他预计的差不多,高层在战争问题上的分歧非常严重。

虽然在多次会议上,顾卫民并没直接提出反对意见,但是通过叶致胜、阎尚隆以及刚上任的国防部长帅永康等人表明了立场,即共和国的当务之急是搞好国内建设,消化印度战争的胜利果实,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在中东地区消耗宝贵的国家实力。

事实上,这也算不上好处。

所谓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获得了元首给予的军事指挥权之后,裴承毅不但有权调动共和国的所有国防力量,还可以根据战争需要调动政府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中东战争期间,裴承毅的权力仅次于顾卫民。正是如此,如果这场战争打输了,裴承毅就得承担全部责任。

当然,裴承毅早就料到了这个结局。

接受任命的时候,裴承毅没有犹豫。不管怎么说,他没有第二种选择。

毋庸置疑,颜靖宇的态度与顾卫民截然相反。按照颜靖宇的观点,国内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深化政治改革,一场适度的对外战争对政治改革有积极效果,印度的战后重建工作主要由民间力量负责,政府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并不需要直接介入。随着国际形势转变,共和国必须有更加长远的谋划,解决好中东问题对共和国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有理由在中东地区有所作为。

让裴承毅有点惊讶的是,叶致胜并没完全站在颜靖宇这一边。

不管怎么说,叶致胜也是王元庆提拔起来的,与颜靖宇应该是一条船上的人,而他在如此重要的问题上支持顾卫民,已经不单单是与颜靖宇对着干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而去想借此摆脱王元庆的影响。也就是说,叶致胜肯定对王元庆的安排不满,知道不可能在王元庆安排的这套政治体系中占到便宜。

更让裴承毅想不通的是,林啸雷的态度模棱两可。

在如此重要的军事问题上,做为总参谋长,林啸雷不应该保持沉默。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林啸雷的立场应该非常明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