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三十六章 军事储备体制

第三十六章 军事储备体制(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问题就在这里,到底是谁去叙利亚、以及谁去伊朗?

因为联合司令部还没有成立,而且伊朗与叙利亚当局都表示完全听从指挥,所以这个人事安排暂时还是李存勋的事情。

4月25日,也就是裴承毅选中了苏劲辉的第二天,李存勋就找到了他。

事实上,裴承毅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按照最合理的安排,肯定应该让袁晨皓去叙利亚,原因很简单,戈兰高地方向上的战斗肯定要比扎格罗斯山区内的战斗重要得多,甚至可以说,戈兰高地的最终归属,决定了中东战争的最终结局。虽然裴承毅并不怀疑苏劲辉的能力,特别是指挥装甲集团进攻攻坚作战的能力,但是从自我意愿上来讲,裴承毅并不希望把这个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十多年都没有上过战场的将军,而且是一个与他关系不太密切的将军。

第三十六章 军事储备体制

虽然当时就能给出答案,但是裴承毅仍然缓了一天。

有了刘晓宾的提醒与李存勋的提点,裴承毅没有做出多么惊人的选择,与袁晨皓搭档的正是苏劲辉。

实际上,这个安排主要就是为了照顾裴承毅。

虽然苏劲辉来自军人世家,其祖父就是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之一,在其父辈中诞生了数名声名显赫的高级将领,而在他这一代中,也有好几名将军,但是苏劲辉本人与世家派的关系并不密切,算得上是世家派中的叛逆。半岛战争期间,苏劲辉指挥的39军有着非常惊人的表现,在攻打汉城的战斗中,发挥出了让人难以相信的战斗力。凭此一战,苏劲辉成为了陆军上将。战后的数次调动中,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抵抗情绪,就是因为他想借此机会与世家派撇清关系。

问题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按照裴承毅的个人意愿发展。

李存勋主动找上门来,摆明了就是要让裴承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说简单点,如果中东战争的结局对共和国非常不利,那么让袁晨皓去叙利亚,等于葬送了裴承毅最重要的搭档。

李存勋明白这一点,裴承毅也明白这一点。

两人没费多少口水,简短商议之后,裴承毅就做出了妥协,按照李存勋的意思,给袁晨皓打了电话。

问题是,苏劲辉根本进不了少壮派的圈子。

虽然从年纪上讲,苏劲辉比裴承毅大不了几岁,算得上年轻气盛,但是在所有少壮派军人眼里,这个来自军人世家的将领与少壮派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如此,半岛战争后,苏劲辉几经调动,基本上都在清水衙门中打发时间。如果不是上将的最低退役年龄为67岁,恐怕苏劲辉早就退役了。

李存勋在这个时候把苏劲辉拉进来,摆明了要他发挥余热。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安排苏劲辉与袁晨皓的关系?

虽然按照李存勋的意思,苏劲辉与袁晨皓同为裴承毅的副手,即在联合司令部中设两名参谋长(副司令的位置留给了伊朗与叙利亚),在指挥作战的时候,直接听从裴承毅的凋令,但是作为对伊朗与叙利亚的承诺,共和国必须在前线设两个司令部,裴承毅只需要在后方遥控指挥,由两名参谋长负责前线指挥。也就是说,联合司令部的任务只是协调两个前线指挥部,不参与战术指挥工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