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六十四章 稳重见长

第六十四章 稳重见长(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根据肖靖波掌握的情况,在启动“主动噪音控制系统”之后,“蝠鲼”号能够做到绝对静音,不会向外辐射任何噪音。虽然这并不表示无法发现“蝠鲼”号,比如“蝠鲼”号的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无法干扰主动攻击声纳发出的高能次声波,另外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工作的时候,会将声波的能量转化为内能,使潜艇周边的水温声高,从而暴露潜艇的行踪。在以往的测试中,共和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就用热成相仪发现了海面下25米处的“蝠鲼”号,海军也因此规定,“蝠鲼”号的最小潜航深度为30米,并且将“蝠鲼”号的光电桅杆加长到了35米。

万幸的是,没有多少人知道“蝠鲼”号装备了主动噪音控制系统。

不难想像,如果cia摸清了“蝠鲼”号的具体情况,美国的所有潜艇都会配备热成相设备,美国海军也会加强热感应探测技术的研制力度。从军情局掌握的情报看,美国并无类似举措,也就证明美国并不知道“蝠鲼”号的情况。

不幸的是,“蝠鲼”号的主动噪音干扰系统的可靠性非常差,无法持续工作。

在一般人看来,噪音控制技术比电磁干扰技术简单得多,更容易实现。最初肖靖波也这么认为,在“蝠鲼”号上干了几个月之后,他才发现应该反过来看。海洋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噪音源,要想干扰所有噪音不但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干扰所有噪音的结果就是使潜艇周围的海水汽化,让潜艇变成一个极为醒目的热源,即便不发出任何噪音,也会非常醒目。因此要让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变得实用,必须设法甄别噪音性质,只对需要控制的噪音进行干扰,不去管自然界的噪音。虽然这主要是软件上的问题,但是要想收集海洋中成千上万的自然噪音,确认其主要特性,再对其加以区分对待,光是编写计算机程序就需要几百名软件工程师忙上十几年。

第六十四章 稳重见长

技术进步是提高武器装备性能的第一要素,但是技术进步不可能永无休止的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当技术进步超过临界点后,对武器装备性能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小,最终变得微乎其微。

潜艇领域,技术进步早就过了“临界点”。

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全电力推进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就是提高潜艇静音性能的临界点,从此开始,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换句话说,每降低1分贝的噪音,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正是如此,早在2025年左右,就有人提出,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仍然一味追求最佳静音效果,潜艇的静音技术将在15年内达到极值,再也难以提高。“磁流体推进技术”的出现,使这一预言提前实现。最初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在“磁流体推进技术”上犹豫不决,不是两国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而是该技术对潜艇的静音性能带来的进步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明显。要想继续提高潜艇的静音技术,必须在几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就包括“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如果将以往的静音技术比喻成被动隐身技术的话,那么“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就是主动隐身技术。从主动隐身技术的发展来看,“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必将取代被动静音技术,成为潜艇隐身的关键技术。也正是在该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和国才耗费巨资建造了“蝠鲼”号攻击潜艇,并且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测试“蝠鲼”号的实际性能。至于“蝠鲼”号的实际性能如何,恐怕就不容乐观了,不然海军不会一再削减该级潜艇的建造数量,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建造工作。

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也不是“蝠鲼”号的装配长(第一任艇长),但是在潜艇上干了几个月之后,肖靖波对“蝠鲼”号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可以说,“蝠鲼”号的最大问题就是软件漏洞太多。

从2034年下水海试开始,调整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软件就一直在进行,光是打的漏洞补丁就有上千个。

肖靖波不是软件工程师,不需要了解软件技术,只需要知道该怎么用。

按照技术专家给出的指标,在已知海域,“蝠鲼”号的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每工作24小时就得花4个小时重新输入控制软件,在陌生海域,每12个小时就得从头做一遍,防止控制软件的漏洞使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停机。即便如此,因为谁也无法预测软件上的漏洞会在什么时候产生影响,所以主动噪音控制系统随时有可能出故障。

所谓的“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声波相干原理消除噪音的方法。

这一技术的理论极为简单,即发射与噪音频率相同、强度一样,但是相位完全相反的声波,从而使两股声波完全抵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

从书面理论到现实产品,共和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用了足足17年。也就说,早在2017年,共和国的科学家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虽然无法得知美国在这一领域用了多少时间,但是肯定比共和国多得多,因为早在21世纪初,美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类似的原理,并且认为该技术在潜艇上大有前途。

由此可见,“蝠鲼”号的强大之处不仅仅是磁流体推进装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