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二十二章 局外人

第二十二章 局外人(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除了经济上的影响,对政治改革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按照裴承毅的猜测,因为战后开支远远超过预算,所以王元庆不得不在2036年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以求获得更多拥护政治改革的利益集团、特别是民族资本家与民营企业集团的支持。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与政治又相互影响,王元庆不可能只在经济领域做文章。更重要的是,政治改革走到这一步,既得利益者要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加渴望获得政治利益。

别说裴承毅是具有政治头脑的军人,就连普通军人都能感受到国内斗争有多么激烈。

通过纪佑国发起的“产业结构调整”,共和国的民族资本家与民营企业飞速崛起,特别是蔺彦博、李成文、叶永畿等一大批华侨华商带在在海外积累的财富回到国内之后,民间经济利益集团迅速发展壮大。虽然在赵润东执政期间,共和国的改革一度限于停滞状态,但是赵润东很好的继承了纪佑国的改革路线,并且以“休养生息”的方式巩固了纪佑国的改革成果,让一大批在控制了社会公共资源的国营企业面前还略显稚嫩的民营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的宝贵机会,包括“中重集团”在内的数十家在王元庆执政期间进入全球500强行列的民营企业就是在这个时候打下基础的。到了王元庆开始推行“政治改革”的时候,共和国的民族资本家与民营企业家追求的不再是经济利益,而是政治权利。问题是,没有任何一个利益集团愿意心甘情愿的让出既得利益。站在2027年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绝对不是民族资本家与民营企业家,而是国营企业,特别是那些把控着国营企业,利用掌握的公共资源与公共权力牟取利益的高层管理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政治改革的10年,就是利益集团斗争的10年。

第二十二章 局外人

共和国的政治局势将何去何从?

全球新闻媒体都在寻找答案的时候,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裴承毅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虽然裴承毅不是政治家,也没有进入共和国的决策圈,但是作为军人,他比其他人更能明白王元庆的处境,因为在他看来,元首在这个时候抛出“修宪理论”,想用修改宪法的方式完成离任前的最后一轮改革就是一场必须战胜众多强敌、只能胜不能败、没有第二条出路的“总决战”。更重要的是,身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裴承毅算得上半个局外人,不但能够更加方便的了解境外媒体的新闻报道,还能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共和国的局势,从而得出独到的结论。

在裴承毅看来,1年多前发生的事情就为现在的局势埋下了伏笔。

作为军人,裴承毅非常清楚这10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初在总参谋部担任作战处处长的时候,裴承毅参加过j-16与j-17两种战斗机的基础研发工作。虽然这两种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与生产工作最终都交给了民营企业,但是就裴承毅所知,在竞表阶段,几家国营企业不但占尽了优势,还拿到了更加丰厚的预研合同。如果不是国营企业太不争气,笑到最后的肯定不是民营企业。

当然,受集团斗争牵连的个人也不在少数。

口木战争后,在裴承毅离开总参谋部去进修之前,光是被移交给司法机构依法量刑的总参谋部高官就超过了10人,而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与利益斗争有关。就裴承毅所知,至少有2人是在军队常备物资采购的问题上,因为收受贿赂而锒铛入狱。

不管怎么说,如果国内斗争失去控制,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追根溯源的话,蛮度战争中的东线决战后期,王元庆采纳裴承毅的建议,对总体战争计划做出全面调整就是整个事件的根源。要知道,按照最初的战争计划,蛮度战争最快也只能在2036年下半年结束,最晚则有可能拖到2036年底。因为王元庆不会将战争交给下一任国家元首,所以蛮度战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拖到2037年。如果按照最初的计划进行,王元庆将在2037年初将政权移交给颜靖宇,由这个“理想接班人”继续推进政治改革,再用10年实现政治改革的宏伟目标。虽然裴承毅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但是以当时的局势,如果上台的是颜靖宇,出任总参谋长的肯定是裴承毅。原因很简单,颜靖宇深受王元庆影响,不但锐意改革,而且拥有推进改革的胆识与魄力。在所有必要因素中,颜靖宇只缺少来自军队的支持,因此需要一名在军队中拥有崇高威望,又具有一定政治头脑的总参谋长。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裴承毅都是最佳选择。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裴承毅在蛮度战争中的绝佳表现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但是裴承毅从来没有后悔过,原因很简单,裴承毅的理想并不是成为总参谋长,或者说,不是在这个时候成为总参谋长。

在半年内打赢蛮度战争,既有好处,又有坏处。

古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

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把整场战争的持续时间订在1年左右,既不是王元庆心血来潮的决定,也不是裴承毅无中生有的臆测,而是经过周密演算与反复推演后得出的结果。也就是说,战争到底打多久,不仅仅由对手的实力决定,还得由共和国的实力决定。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斗争,还是战场外的斗争。对共和国来说,击败蛮度军队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蛮度的战后局势。用1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大规模作战,是各种因素叠加的折中结果,也是各种因素相互妥协的最佳选择。当裴承毅把这个时间缩短一半以上的时候,虽然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战争伤亡、减少战争开支,但是在其他方面却造成了许多难以预料、也无法控制的严重后果。别的不说,2036年,共和国的最大一笔开支就是对蛮援助。虽然无法准确统计出共和国在战后投入蛮度的援助资金,但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因为准备不充分,共和国在战后的对蛮援助规模肯定比最初计划的增加了30%以上,对共和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万亿元以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