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一百六十章 不可模仿的将军

第一百六十章 不可模仿的将军(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制订战役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按照以往的战术,打下新德里至少要2个月。

必须采用更加有效的进攻战术,而且是敌人意想不到的战术。

敌人想不到的战术,裴承毅也很难想到,至少不是唾手可得。

因为战前准备时间过于短促,就算裴承毅离开首都,搭乘专机返回前线指挥部的途中就在考虑攻打新德里的战术,到战役开始,也只有短短几十个小时,对于一次大规模战役来说,要在几十个小时内想到最好的进攻战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部署作战任务的时候,裴承毅留了很多余地,没有一次把计划定死。

以他的指挥习惯,也不会把计划定死。

第一百六十章 不可模仿的将军

对西线战场上的3个野战军来说,受到的待遇肯定不公平。

按照原先的战争计划,东线决战之后,就该在西线发起以攻打新德里为主要目的的决战战役。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裴承毅也明确提到,西线决战时,66军、62军与61军是绝对主力,东线战场调来的野战军打辅攻。正是如此,3个军长才欢天喜地的带着部队去了西线战场。眼巴巴的等了一个月,不但3个军长发现希望成了泡影,就连3个军的官兵都认为前线总指挥忽悠了他们。

还好,调整后的战争计划中,攻打新德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9月7日夜间,完成战前准备工作之后,3个军按时发起进攻。

按照项铤辉、袁晨皓等人的说法,裴承毅不是那种依靠作战计划指挥军队打仗的指挥官,在他指挥作战行动的时候,作战计划不是被改得面目全非,就是被丢进垃圾筒,然后完全按照他对战局的判断下达作战命令。

可以说,裴承毅的指挥方式是任何人都学不来的,因为没有人有他那样的军事才华。

别的将军不说,就连深得裴承毅真传的袁晨皓都认为,他远远比不上裴承毅,根本不可能成为裴承毅那种才华横溢的军事统帅。

正是如此,裴承毅的指挥方式饱受质疑。在一些西方军事家看来,裴承毅的指挥方式不可模仿,也不能模仿,因为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百分之百的按照指挥官心血来潮的安排作战。用比较好听的话来说:如果模仿裴承毅的将军能够灵活自如的应有指挥手段,而且运气足够好,手里正好有几支38军、39军、54军与77军那种足够彪悍的军队,肯定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如果画虎不成反类猫,而且运气又非常不好,手里的军队不够彪悍,获得的就是不是辉煌的胜利,而是可耻的失败。

事实上,裴承毅之后,还真没有哪个将军能够模仿到位。

与之前的战争计划一样,担任主攻的还是66军,61军与62军则负责牵制蛮军。与之前的战争计划不一样的是,进攻强度大大提高,由66军负责正面突破,61军与62军在牵制左翼蛮军的同时,还得寻找突破机会。也就是说,随着战局发展主攻很可能变成助攻、助攻也有可能变成主攻。到底谁打主攻,谁打助攻,得由表现决定。在61军与62军看来,这个安排很合理,东线决战已经证明,战略反应军的表现不比重装甲军差。在66军看来,这个安排却很不合理,因为66军的快速突击能力本来就不如61军与62军,正面突击难度也比侧翼突击大得多。

只不过,到底怎么打由裴承毅决定,不由3个军长决定。

这么安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王元庆只给了裴承毅1个月的时间,而且希望在20天内打下新德里。

从伯尼哈尔山口(66军进攻出发地)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800千米,行军里程超过1500千米;从拉合尔(61军的进攻出发地)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530千米,行军里程超过950千米;从苏勒德格尔(62军的进攻出发地)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500千米,行军里程超过800千米。以重装甲军平均每天突击50千米,战略反应军平均每天突击40千米计算,3个军打到新德里各需要30天、24天与20天。攻打新德里需要10到15天,就算62军能够单独打下新德里,最快也要30天。因为62军单独攻占新德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等到62军与66军到达,最快也要40天才能打下新德里。这还是理想情况下的结果,而战争中不可能遇到理想情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