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九十三章 全面调整

第九十三章 全面调整(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在裴承毅看来,用45天打赢东线战争非常正常。虽然蛮度将在这45天之内完成前两轮战争动员,增添近500万地面部队,但是以蛮军新增作战部队的低下素质,糟糕装备,严重缺乏与共和国陆军主力部队正面对抗的资本。如果能够用45天打下横扫恒河平原的基础,收获足以弥补损失。换句话说,在完成这轮战役行动之后,裴承毅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将大部分作战部队派往西线,甚至可以把包括舰队在内的大部分支援力量派往西线,只需要在东线战场上保持1个重装甲军与2到3个战略反应军。对后面攻打新德里的行动来说,以最快的速度集中最多的部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概是年龄上的差距太大,在裴承毅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袁晨皓眼里却是问题。

裴承毅坚持原作战计划的原因无非三个,一是大兵团作战,二是快中求稳,三是长远计划。

为了推翻裴承毅的观点,袁晨皓对这三个要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所谓的大兵团作战,就是借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向共和国军队开放国门,请求获得国家安全保障的机会,让38军与39军过境作战,从而在东部战场上投入3个重装甲军。实际上38军与39军没有机会参加东线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按照王元庆的承诺,38军与39军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尼泊尔与孟加拉国的中心地区,只有在38军与39军部署到位之后,尼泊尔与孟加拉国才会向蛮度宣战。如果裴承毅派38军与39军入蛮作战,而不是把38军与39军留在两国境内,等于王元庆食言。如此一来,尼泊尔与孟加拉国非但不会对蛮宣战,还会禁止共和国军队过境作战。

第九十三章 全面调整

返回总参谋部,项铤辉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联系裴承毅,而是让勤务处准备飞机。

在飞往海军司令部的路上,项铤辉才给裴承毅发去消息,告诉前线总指挥,元首已经批准调整东线战场战争计划,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将在38军与39军进驻后对蛮宣战,前线指挥部必须在此之前重新部署各部队的作战任务。

接到项铤辉的电话前,裴承毅与袁晨皓就在商量这件事情。

得知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即将参战,袁晨皓对裴承毅再次佩服得五体投地。要知道,在项铤辉向前线指挥部索要详细战报的时候,裴承毅就断言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即将参战,让袁晨皓收集各部队资料,做好调整作战部署的准备工作。

实际上,38军与39军不但参加不了东线战争,甚至起不到任何作用。

尼泊尔的中心地区在加德满都到黑道达之间,该地区毗邻蛮度的比哈尔邦西北与北方邦东部,距离东线战场400到450千米,需要防御的正面宽度在500到600千米之间,即便38军只承担一半的防御任务,也足够消耗所有作战部队;即便38军还有剩余兵力,隔着战场400多千米,也无法参加东线战场上的战术行动。如果将东线战场的范围扩大,让38军勉强参战,无疑将得不偿失。

孟加拉国的中心地区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口地区,即达卡、拉杰沙希与库尔纳围成的三角形地区。该地区不但集中了孟加拉国60%以上的人口,还是孟加拉国最重要的产量区与工业区。虽然39军的规模比38军大得多,但是其防御范围也比38军大得多。按照袁晨皓的估算,39军需要坚守的军事要点就有5处之多,加上防线过于漫长,为了确保39军将蛮军挡在孟加拉国的国门之外,还得为其补充1个航空旅。

由此可见,38军与39军的防御任务都很吃紧。

虽然两人都认为应该立即调整部署,但是在如何调整部署的问题上,却有不小分歧。

裴承毅的意思是,按照之前制订的备用方案,也就是针对蛮军突然入侵尼泊尔与孟加拉国的作战方案部署作战部队,让38军开赴尼泊尔、39军开赴孟加拉国,77军与54军坚守吉申根杰,用3个空降军实施大纵深战略突击,攻占蛮军东部集团军群的后方军事据点与交通要道,最后集中全部兵力歼灭蛮军东部集团军,攻占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与恰尔肯德邦西部地区,正式进军恒河平原。

这套作战计划进行过多次推演,可以说十拿九稳。

比较麻烦的是,整个战役计划建立在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上,不但需要在战役开始前获得可以供万吨级船舶停靠的大型港口,还要动用战略反应军与空降军控制交通线路,获得足够多的空军基地与机场。如此一来,兵力投入将非常惊人。按照推演结果,除了要集中东线战场上的所有兵力之外,还得把空降153旅调回来,并且在战役开始之后,陆续投入后勤保障部队。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参战总兵力最终将超过40万,即除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之外,全部地面部队都得参与东线战场上的作战行动。

在兵力投入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战役持续时间不是10天,也不是1个月,而是45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