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六十章 协同作战

第六十章 协同作战(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如果共和国能够支持阿萨姆邦独立建国、或者获得高度自治权(部分阿萨姆邦独立运动组织更希望获得高度自治权),就能在其他地区引发独立运动浪潮,从而瓦解蛮度中央政权。

问题是,有必要将蛮度肢解成数十个国家吗?

虽然裴承毅不是政治家,但是以他对南亚局势的了解,觉得肢解蛮度不是可靠之策。

首先是肢解蛮度的投入太大,仅是军事行动带来的风险就难以承担,政治、外交上的风险更加巨大。以当前的国际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肯定不会容忍蛮度遭到肢解,也就不会袖手旁观。哪怕美国不会因此派兵参战,也会想方设法的为共和国制造麻烦,从而增加共和国的战争成本。

其次是肢解蛮度的行动不见得会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虽然蛮度“消失”后,南亚地区不再存在某个能力超强的地区大国,对周边国家有一些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分裂后的蛮度必将使南亚地区陷入长期战乱与动荡之中,蛮度少数民族独立运动必将成为其他国家少数民族的范本,对周边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构成威胁。

第六十章 协同作战

回到战术指挥中心,裴承毅还在考虑西线作战的事情。

如果按计划进行,共和国陆军将首先攻打蛮度东部地区,攻占西里古里,就是该计划的第一步。扫荡了蛮度东部地区之后,陆军才会在西部战场上投入主力部队,帮助巴基斯坦统一克什米尔,占领喜马拉雅山西端南部地区的战略要地。在陆军挥师西进之前,西线战场上的地面战斗由巴基斯坦承担。

这套“先东后西”的战争计划是由王元庆确定的。

与20世纪60年代的那次边境反击战相比,因为国际局势、地区形式、战争起因完全相左,所以战略进攻的步骤完全反了过来。当年,共和国采取“西攻东守”战略的原因非常复杂;比如在西线发动进攻,可以稳住输掉第一次蛮巴战争、国内局势动荡不堪、濒临崩溃的巴基斯坦;又比如当时共和国没能在山南地区占稳脚跟,东线战场上的进攻行动得不到有力保障。此次,共和国反其道而行之,原因也非常复杂;比如巴基斯坦已经是南亚地区的军事大国,在克什米尔占据优势地位,国内局势相对稳定,对进攻的要求并不强烈;又比如共和国已经在山南地区建起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不存在后勤保障上的问题。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中,蛮度国内矛盾也不容忽视。蛮度东部地区的“阿萨姆独立运动”经久不衰,如果共和国占领了西里古里,切断了阿萨姆邦与蛮度内地的联系,就能利用阿萨姆独立运动组织控制蛮度东部地区,从而引发蛮度的少数民族独立浪潮。

最重要的是,肢解蛮度不见得符合共和国的根本利益。王元庆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不是打垮蛮度,而是“驯服”蛮度,将蛮度变成共和国的海外市场与初级产品生产地,为解决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打下基础。肢解蛮度,只会使南亚地区爆发更大规模的战乱与动乱,使蛮度丧失市场国与初级工业国的地位,也就无法吸收共和国的高端产品、为共和国提供廉价商品。如果共和国无法顺利脱手,还将陷入蛮度的战乱之中,最终不但得不到想要的,还将付出沉重代价。

显然,肢解蛮度并不划算,甚至得不偿失。

按照裴承毅的猜测,后者才是王元庆采取“先东后西”战略的关键因素。

虽然蛮度也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没有青西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样的自然屏障,无法抵御西方的侵略者,蛮度的文化、宗教、种族非常复杂。蛮度独立的时候,蛮度斯坦族在人口总量中不到50%。到2035年,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还有泰鲁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拿达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雅族、旁遮普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蛮度斯坦族只占蛮度总人口的46%。复杂的民族成分带来的是复杂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比如蛮度斯坦族主要信奉蛮度教,孟加拉族与旁遮普族信奉伊斯兰教,泰米尔族则信奉佛教。严重的文化与信仰差异,必将滋生分裂主义。实际上,蛮度独立之后,各少数民族的独立运动就没有终止过。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当一个民族的人口超过2000万、聚居区人口超过1000万,没能在中央政府中获得发言权、或者没能获得高度自治权,就会产生强烈独立情绪。以蛮度的政治体制,主导中央政府的肯定是蛮度斯坦,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没有发言权。虽然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部分少数民族获得了自治权。比如在2017年,第四次蛮巴战争后不久,蛮度中央政府就承认了马拉雅拉姆族的自治地位。但是绝大部分蛮度少数民族仍然没有获得自治权,比如主要分布在蛮度东部地区的阿萨姆族。

利用民族问题对付蛮度,恐怕是王元庆能够找到的最便捷的手段。

要让这一手段产生效果,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制造一个样本。

毫无疑问,阿萨姆邦的独立运动就是典型代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