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相师 > 正文 正文_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三开三合

正文 正文_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三开三合(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在小雁塔的历史传说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小雁塔曾经因地震几度开裂,而又几度神秘地合拢。

根据文献记载,小雁塔至少出现过“三裂三合”。

第一次是明成化末年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行人往往见之。

第二次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

第三次是康熙辛末“塔又裂”,“辛丑复合”。

在明清时期,SX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效仿唐代进士大雁塔下题名的习俗,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举题名”之风。

如今,荐福寺内还保存有16通明清时期SX武举雁塔题名碑,明代万历、清代康熙等时期的都有。

塔顶因地震而落“修旧如旧”未添补。

与大雁塔相比,小雁塔显得残旧得多,尤其是塔顶缺的那一个豁口,没有完整的塔顶和大雁塔那样葫芦形的塔刹。

为什么修整的时候没把这部分补上呢?

有人认为,古塔开裂后,因小雁塔以青砖与黄泥砌筑,各层间尚有木构件连接,开裂较大时券洞顶砌块必然掉落,会有大量残砖落于夹缝中,必然阻碍其再合。

小雁塔的塔顶是在明嘉靖34年12月12日的关中大地震中被震落的。

到了清康熙29年,“一重修塔台,一重修塔院,一重修塔基”,并没有修复塔顶。

而且从历代记录和画作中看,小雁塔本身是个两端细、中间粗的纺锤形,正是清代这一次修整,在塔基下加厚了70多厘米的包砖壁,所以小雁塔成了现在的竹笋形。

1963年提出整修方案时,因为尚未出土绘有塔顶原样的一块明代图碑,只能以臆想重新设计顶和刹。

但当时文化部的意见是“整修宜整旧如旧”,故维持原貌,小雁塔仍旧无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