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扬天下 > 第1114章 帝有恙?

第1114章 帝有恙?(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在当时,明朝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但刘宗周认为“今天下非无才之患,而无本心之患”,因此主张“治心”是解救时艰的根本。他要求崇祯“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

只要有些眼光的人,都不难看出,都火烧屁股了,还让皇帝去明圣学以端治本,这是非常迂腐的想法。

在关于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的争论中,刘宗周的主张更暴露出当时儒学已经缺乏应变能力。崇祯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打算用汤若望制造火器,希望利用西洋的先进技术,解决内忧外患问题。

如果崇祯此举能顺利进行,也许明代还能挣扎几年,甚至明代的历史都要重写。但是,刘宗周坚决反对重用汤若望,更坚决反对制造火器。

他说:“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

刘宗周这个人绝对可称得上儒家的卫道士。他这次来,不出意外,正是因为对学官进行数理化培训考核的事。

他在传统的儒学方面有极深的造诣,这一点秦牧是承认的。加上他声望很高,秦牧要用他,但又担心他阻碍自己一些新政策的推行,于是,把他扔到史馆去修史。

都六七十岁的人了,等修完《明史》和《秦史》,估计也可以回家养老了。

他把汤若望看成异端之人,请崇祯“放还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他坚持“仁义”说,反对革新兵器。

刘宗周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有这样的言行,也表明儒家传统已失去了宽宏大量的开放精神,这也许也是原来的历史上,中国落伍、中华文化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

蒹葭殿里,刘宗周再次毫无不客气地把数理化痛斥了一番,言词激烈,震动梁宇,这绝对是蒹葭殿落成以来,接受的最强烈的一次振荡考验,还好当初黄振林没有偷工减料,蒹葭殿的质量不错。

在猛喷了一通口水之后,刘宗周再次一字不改的抛出“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的理念,要秦牧回归正道。

二人埋头在史馆,十分投入,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修两部史。之前的风波他们都没有参与,这次突然双双为数理化考核的事跑来蒹葭殿面圣,秦牧很怀疑其中是有人在煽风点火。

刘宗周这个人,思想很保守,他拒绝西洋新思想,是儒学后期迂腐思想的代表之一。

崇祯十五年(1642),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入朝后,刘宗周多次上疏,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

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之要以佐圣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等策略。

刘宗周虽素负清望,但毕竟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张实在不合时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