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边军一小兵 > 第797章 前锋

第797章 前锋(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他一一道来,各庄各堡的水井水池,如数家珍。

尤世威等人站在一旁,人人听得心下佩服,这才是出征打仗啊。

王斗也是点头,能考虑到作战布局的种种细节,参谋部真是锻炼出来了。特别他们还考虑到大军细致的用水问题,这非常难得,毕竟这不是小事。

依王斗知道的,明清时期京师气候亢燥,雨泽稀少,吃水一向是个大问题。

据史料估计,明后期北京城市人口约有八十万到一百万,水井一千二百多口,算起来城内每隔一里就有一井,但由于人口众多,每口井必须供应数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使用,居民用水,并不是个容易的事。

人叫马嘶,金戈之声交鸣,再看眼前斑驳陆离的城台基石,那种时间历史的感觉陡然剧增。此次大战关乎历史兴衰,不知后世会如何评价这一战?介时自己所站的这一处,又是否会竖立一个纪念石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呢?

太子及跟随的诸文官被安排到行宫及衙署、儒学歇息,王斗将居庸关城南门城楼设为行辕,召集各官将在这里议事。

其实除了衙署外,城楼不远紧依城垣处还有个户曹行署,宽宽敞敞的一个四合院,红柱青瓦宽檐廊,规模不小,不过王斗更喜欢待在城楼上,他喜欢那种登高远望的感觉。

在城楼二层,巨大的作战地图挂出,还有详细的京师地方沙盘推出,各军官将,陕甘各将,前来参战的蒙古各部落头人密密围成大圈。又有王争、王英、王雄、王豪、钟宜源、韩厚、韩思、温文韬、高得祥等孩童站在一旁观看。

此次作战,军事学院的学生们都有随之出征,实地体验那种军旅故事,他们当然没有发言权,只是站在一旁静观,细细感受。

当时因为京师富室官员较多,还诞生了庞大的挑水夫,多是山西人,此时京师水井也多属公井,居民汲取较自由。到了清时,各水井被八旗随营的山东火夫把持,依井卖钱,用竹牌子计数。

一般一担水要八十文钱,这是指甜水,苦水减半,干旱时节一担水更要一百六十文钱,桶仍奇小。

所以当时京师用水是很困难的,特别水有甜、苦之分,苦水不能饮用,只能洗濯。

而放在京城近郊,人言“近郊二十里,无河流灌润”,护城河水污秽,根本不能使用,一切食用之水,胥仰给于土井。

“我军已到达居庸关,下一步,就是攻占昌平,控制朝宗桥,巩华城,安济桥,挡儿岭……”

参谋部长温方亮指着沙盘说道,他道:“沙河源于关沟水,离昌平城有二十里,正统年间建朝宗桥,跨北沙河上。边上有巩华城,周二里,有四门,素为皇帝北征及谒陵巡狩驻跸之所。然后南五里是南沙河,上有安济桥,同样是正统年间所建石拱桥。”

他说道:“安济桥又南下约十里,就是挡儿岭,上有唐家岭铺递。历来大军北上,皆驻跸唐家岭铺递,如成祖亲征阿鲁台,宿营唐家岭。英宗亲征瓦剌,也是驻跸唐家岭。此处也是我军作战布阵主要所在。”

温方亮道:“唐家岭铺递南约十里是清河店,上也有一铺递。在清河店南不远,也有石拱桥,名广济桥,长约三十步,亦是京师通往西北及帝陵必经之桥。此为流贼主要布阵作战之所。”

温方亮说道:“相比挡儿岭,先期控制朝宗桥、安济桥更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我大军的出行,还有饮水。依各方的情报汇集,从昌平南下,一直到挡儿岭止,东西南北有较大堡镇二十三个,内有上规模水池水井九十七口。分别是史可庄的柳池、鲲化池。武家庄的大爷池、二爷池、三爷池。王家庄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