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争霸 > 第225章 重战称雄

第225章 重战称雄(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不管自动驾驶设备多么先进,只要正常任务周期超过了6个小时,就得必须安排2名飞行员。

在战术飞机上,通常是纵列布局。

这么设计的好处有三个:一是能降低迎风面积,也就是降低飞行阻力;二是能减少水平投影面积,等于降低了被机关炮这类小口径高射武器击中的概率;三是结构更简单,能够减少上百千克的重量。

缺点也很突出:得配备2套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不是很方便。

对战术轰炸机来说,纵列布局的优点没多大的价值,缺点反到显得很突出。

“战-16”的打击能力超过了所有现役攻击机,不止是载弹量更大与航程更远,还因为能够使用现役,以及即将服役的所有精确制导弹药,并且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摧毁地面与海上目标。

以46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升空时,“战-16A”最多能够挂载16吨炸弹,内部满油的最大作战半径为1800千米,进行一次空中加油能够达到3000千米,携带5具副油箱的转场航程可达7500千米。

相对而言,“战-16A”的其他性能算不上突出。最大飞行速度仅1.6马赫,最大可用升限为18000米,可用过载为+,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1100千米,最大爬升率为每秒240米。

当然,对于体量接近于战术轰炸机的超重型攻击机来说,这样的飞行性能也能接受。

帝国空军选择了“战-16A”,以其为基础开发新一代电子攻击机,也就是看中其巨大的改进潜力。

正是如此,战术轰炸机都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而且“战-16A”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显现出“重型”与“攻击”的定位,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还一直沿用下来,在后期修改的时候都没有换成纵列双座布局。

当然,这也跟空军希望尽快让“战-16A”投产有关。

对电子攻击机来说,并列双座布局肯定要比纵列双座布局好,尤其是在只有两名飞行员的情况下。

准确的说,在“战-16AD”上只有一名飞行员,坐在右侧的是电子战军官。

在同样具备防空压制能力的“攻-5CZ”上,有足足4名成员,除了飞行员,还有3名电子战军官,而且前座副驾驶兼任武器军官。“攻-8FZ”因为只有2名成员,所以不具备防空压制能力。

超过45吨的起飞重量,以及巨大的内部空间,就算“战-16A”没有内部弹舱,也能够像“攻-8FZ”那样把电子战设备置于机体内部,从而腾出宝贵的外部挂点,用来携带打击防空系统的弹药。

得益于电子设备小型化,“战-16AD”只是牺牲了位于座舱后方的背部油箱,内部载油量减少了1800千克。因为有5个2000千克级的重载外挂点,而且一般不需要使用重型对地打击弹药,也不用挂载电子干扰吊舱,通常可以用3个重载外挂点挂载副油箱,所以作战半径不但没缩短,还稍微有所提升,达到2000千米,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最长滞空时间更是高达6小时。

关键还有,“战-16A”采用的并列双座布局。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空军最初把“战-16”当成战术轰炸机看待,也就需要考虑长时间飞行所带来的问题。

显然,至少需要2名飞行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