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历代王朝更迭 > 第93章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第93章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合纵连横的本质在于:各个国家为了拉拢盟国与其他国家对抗,而进行的相关外交、军事斗争。合纵的目的在于许多弱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一个强国(秦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则在于以一个强国为靠山,再徐图进取其他的弱小国家,强国可以一箭双雕、坐收渔翁之利,也希望能够借此扩充疆界和土地。

于是,刚刚从内乱中走出来的秦国,正准备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在图取中原,就遇到东方楚国、魏国、赵国等的联合进攻。没有参与联合的国家,也不会帮助秦国,他们的意图很明显,想着坐山观虎斗、浑水摸鱼。

所以各国自然不会放弃秦国内乱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随着范雎辗转进入秦国,秦国的外交策略也逐渐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盲目对抗,发展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并逐渐瓦解了东方列国的合纵策略。

恰好楚国和宣太后有旧,宣太后、魏冉以及秦昭襄王嬴稷遂商议,可以趁着楚国没有防备,先下手为强。秦国和楚国交锋的军事重镇在上庸。上庸,此时正处于秦国和楚国两国边境上,实际上应该算是楚国的土地。上庸由于北可以进取中原,南可以深入楚国,东可以驰骋江南,西可以防备川蜀,因此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尚书·牧誓》中对这一地区有相应记载,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暴虐,惹得民不聊生,周武王便顺天应命,挥师伐纣。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此刻上庸之地尚有庸国,庸国位居八国之首,与周王朝共同讨伐商朝。

自此,郑袖天天在楚怀王的耳根为张仪说情。她对楚怀王说,作为臣子都只为主人谋利。尽管张仪伤害了楚国,这是他分内的事而非他的本性,所以欺骗之事不能责怪张仪只能怪秦国。

郑袖接着说,楚国许诺以黔中之地换张仪,土地还没割给秦国,秦国先送张仪到楚国,可见秦惠王十分敬重楚怀王。既然秦惠王敬重楚怀王,楚怀王应该以礼还礼。如果不能亲自向秦惠王表达敬意,就应该敬重秦惠王的宠臣。如果秦惠王敬重楚怀王,秦国就不会打得楚国无处躲藏。

然后郑袖又从另一面说道,如果楚怀王杀了秦国的重臣张仪,秦惠王心痛之下一定倾全国之力,大举发兵攻打楚国。

最后一招就是人身威胁。郑袖威胁楚怀王,如果楚怀王坚持杀张仪,她要先搬到江南去,因为不愿遭受被秦军斩杀,就像杀鱼割肉一样的欺凌。

爱妾郑袖软硬兼施,在真话、假话、好话、坏话的夹攻下,楚怀王最终断了杀张仪的念头。

《史记》记载,听了郑袖一番话后,“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就是说,楚怀王后悔囚禁张仪,更后悔曾经想杀张仪。他释放张仪,像以前一样礼遇张仪。

从牢中出来后,张仪仍是如先前一般的坦然和淡定,并没有显现出死里逃生的欢喜。因为他敢来楚国,就是料到楚怀王杀不了他。

张仪转危为安,他的同窗却死了,被施以车裂之行,那人就是苏秦。

战国中后期的战争,都是围绕着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强国分化打击弱国,二是弱国联合打击强国。很多时候,秦国就扮演着强国的形象。于是,就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诞生了苏秦、张仪、范雎等一系列风华绝代的合纵连横家。

苏秦合纵政策主要是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但后来被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所打断。而张仪的连横政策则正好相反,他以秦国联合东方各国,打击弱小国家为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