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晚明霸业 > 第八百零四章 一笔经济账(二)

第八百零四章 一笔经济账(二)(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种小聪明很早就为古人所用。王莽将之做到了极致,小小一枚铜钱上可以当五、当十地用,最终导致经济崩溃,被史家冠以剥削百姓的恶名。

纸币比金银币成本更低,所以本身能取得的孳息也就更高。薄薄一张纸,你说它能当一百两银子用,它就是一百两银子。傻子都知道这是一本万利。甚至是几乎近于无本买卖的大好事。

关键是得有人信。

“为了日后溢出本金发行,首先得建立信用。若要建立信用,无疑是用真金白银换钞票最有说服力。”徐梁道:“给百姓一两银子的钞票,就要让他能够切实换到一两银子。而且还要真正让他相信钞票能够当银子用!如此过个十多年,百姓觉得钞票和银子没区别了,自然就会使用钞票。”

“如果百姓拿了钞票就换成白银,最后国库里岂不是只有一堆废纸?”朱慈烺大为不解。

更绝的是。残旧宝钞要兑换新钞另要加钱,就连纸币替代天然货币减免自然损耗的功能都剥夺了。

光是如此还不能说明国初的“经济掌舵人”的花样作死。为了保证宝钞的地位,朝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禁止白银流通,直到嘉靖之后大量白银涌入才渐渐解禁。这就导致了市场一边需要宝钞,一边宝钞又因为信用不足而持续贬值。

如此种种原因相叠加,宝钞除了作为一种货币符号。在宫中也指代帝室用的手纸。

估计百姓们也这么看。

但更奇葩的是,有的时候,朝廷印刷纸钞的成本又特别高,后期甚至出现过,朝廷为了发放纸钞,而不得不跟民间兑换的情景。

“所以重点还要流通。”徐梁道。

这回张家口抄到的银子并非奸商的所有资产。因为东虏逃窜之前,已经将大量货物出售给他们,真正带走的是白银、粮食、布帛等日用品。冯先奇抄到的白银,只是奸商为了购买夏粮的留存款,还有很大一部分古董、文玩、家私都在仓库里堆着。

“朕与阁臣以为,可以去江淮、湖广一带采购粮食、棉布,令其运至张家口囤积。商人势必不愿空车而回,正好将缴获的赃物库存低价卖给他们,但是只收钞票。”徐梁道:“为了获得钞票,这些商人只能从银行兑换,或者接受朝廷用钞票购买粮食和棉布。”

朱慈烺的手指忍不住轻轻跳动,总算理清了钞票流通的示意图。

“这只是流通的一个方面,如果朝廷收税只收钞票,则农民只能将收获的粮食卖给官仓,获取钞票。只要官仓收粮的价格公道,又有多少农民肯低价将粮食换成银子?”徐梁道。

而民间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纸钞收藏家。

天启年间就有人提出重新发行宝钞,以解决国库不足用的问题。崇祯十六年,蒋臣在国家最为难的时候旧事重提,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支持,升为司务,参与宝钞发行事宜。只是很快就迎来了甲申国变,连制造宝钞的木材都没买到就流产了。

朱慈烺帝听陛下有意要发行宝钞。很是奇怪:“既然已经有了银子,为什么还要发行宝钞?”

当然是赚取利息!

徐梁本身不是金融、经济专业出身,对于货币市场的了解只能算是小瓶子水晃荡。但他知道一点,铸造银币、金币就是为了掺入其他廉价金属,博取面额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孳息。比如用半两的白银掺上铅,铸造出来的银币上写着“一两”,当做一两白银流通,朝廷就赚了去除成本之后的银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