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清穿物语 > 212夜校

212夜校(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乾隆八年,鉴于漕运的费用太高,运一石粮是三石粮的费用,这样使江南不堪重负。借鉴康熙和雍正朝都曾把运军粮的任务交给晋商来办,使得运费大幅度降低。乾隆下旨将漕运交与漕帮承办。

轮到梅朵讲课,听的人还要多。

梅兰妮奇怪,一夜她去旁听。

梅朵在教“農”字,她说,从这个字中就能看出农民的辛苦了。这字从晨化来,农耕必做于晨,谁都知道,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农人如此辛苦,心中还全是委曲,要看着天吃饭,要应付各种的税赋。一个农字说尽了农民的辛酸。

梅朵讲课大都也农业有关的字,农字的异体字“辳”为什么上面是个林字二不是其他的字?因为早年这片大地上到处是森林。要把树木砍去,才能耕种粮食,所以,上面加上林字,这是刀耕火种的痕迹。

来听课的大都是农家子弟,从梅朵这里能学到字,还能学到农业知识。许多祖辈,父辈传下来的经验,被梅朵总结成了知识再讲与他们听。这些熟悉又新鲜的知识让年轻人兴奋,回去学说给家里父老们听。那些父老听了些样的传播,觉的很有道理,也说,这个先生讲的交关有道理。

洪门日益壮大,于是,就恢复了堂号。如岭南一带,用“天地会”旧名,西北那处用了“红花会”;津京处选了“青龙会”;到了江南,秦炼选了“山河会”为名。

洪门事业如何发展,梅兰妮是不大关心的。她在计算上海厂里的营销。上海生产的龙头细布和呢子供不应求,都没有库存。又因为,十月,华记要派船去长崎贩铜,随船带去六十匹呢作为试销。苏州地区的呢子就更紧张了。眼见到了冬天,家家都在准备寒衣。贸易栈做的是批发生意,羽绢日日来电催促。华记的苏州贸易栈已经很有名气,他们总有独家经营产品,如火柴,如宽机布,现在还有呢子。火柴不用说,不是要仿就能仿的。宽机布这是把织机加宽了。有人试了之后,发现如此宽的布机很难扔梭,和压紧。人们很是怀疑,华记的宽机布是如何织出来的。也四处打听来着,但是不得要领。

秦炼和梅朵组织人在上海厂区开夜校,教人认字,每天半个时辰,五天休息两天。

因为来认字的都是成年人,他们教字时也讲些道理。比如学习工人二字,秦炼就会讲,这两字放在一起就是天字。说明天是由做工的人撑着的。

听的人感到骇然,不是说,这苍天都是由天子撑的吗?

原本对年轻人学认字还有些看法的人,听见这些道理后,反到督促他们去学习。学了农业知识,在他们看来比那四书五经要有用的多。

教人就象播种,种子撒播后,总会有发芽的。

山河会得到了发展.

洪门的发展还是暗地的,还是悄悄的。虽然这几年他们从几百人发展到了上万人,和漕帮比起来,他们是小儿科了。

这年漕帮组织的增长得到了飞跃。

天子用什么撑天?如果,农民不种粮,工人不制衣造房,他都没有地方住,没有衣服穿,饿都饿死了,还撑什么天?撑天的是天下做工的人。

既然天是由做工的人所撑,按照“法道自然”的原理,这些人最应该有生存的权利。

道理是简单,但是从没人这样说过。先是,听课的人被雷击了般,好半天做天做不得声。回去后细细想来,好象就是这样的道理。

能讲出这样道理的老师,他们还从没有碰见过。

开始来学习的人只是少数,后来发现识字外还能听道理,来的人就多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